名家荟萃 少长咸集——记第二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
图片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是由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人民出版社、青马先声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海派经济学》《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江苏社会科学》《东南学术》《广西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学季刊》《经济思想史研究》等期刊协办,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以学术报告为主要内容,以线上和线下结合为主要形式的高端学术交流盛会。


2022年4月16日,第二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在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

图片

△ 苏州大学线下主会场

大会自发布征文通知以来,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火箭军学院等高校及党政军科研单位的总投稿1620篇、有效投稿1391篇,入选论文138篇。获奖作者中包括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博士研究生54人,硕士研究生37人,本科生6人,其他职称16人。


开幕式 · 领导致辞

大会历时一天,共设一个主会场和六个分论坛。本次大会的开幕式由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邓敏主持。

图片

△ 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  邓敏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表达了对广大青年学者的殷殷期望。江涌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充分肯定近年来在学校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下,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对各位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给予苏州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大会将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增添新注脚,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郝清杰指出,一个人自觉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可以与社会同步,和文化永生,同人类共存,永远保持青春和活力!他希望广大青年学者坚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增强理论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实际行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图片

△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  江涌

图片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郝清杰


第一阶段 · 主旨报告

主会场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旨报告由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主持。

图片

△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田芝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程恩富教授作题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大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的主旨发言。针对当前学界对列宁主义的研究宣传亟待加强的问题,他从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倡导和笃行的国际主义精神,关于大时代的性质、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的理论和列宁主义对实践的胜利指导等五个方面对列宁主义划时空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客观分析。同时他结合俄乌冲突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力图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讨论国际问题。他希望大家能够对列宁主义的时代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

图片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程恩富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教授作题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旨发言。他用“十五个坚持”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理论解读。他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学说。他强调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发展的理论,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包括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对新发展格局的探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等四个方面。

图片

△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讲席教授  逄锦聚

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教授作题为“文明的理论内涵和两种文明观”的主旨发言。韩庆祥教授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著,对文明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考察解释。他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文明观,一种是把文明解释为侧重于“事实判断”的描述性概念,另一种是把文明解释为侧重于“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他指出文明首先是一个哲学范畴,应从原体、关系、过程、结构、功能五个维度理解和阐释文明的理论涵义。

图片

△ 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韩庆祥

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学明教授结合自身的亲身体验,作题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抗疫”的主旨发言。他认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抗疫,就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究竟怎样抗疫,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抗疫,都要以能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利益,特别是广大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就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内化为抗疫的巨大优势;就要坚持用辩证的方法处置好抗疫与生产、封控与生活的关系,处理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他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注重其与社会现实的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运用好马克思主义。

图片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学明


第二阶段 · 主旨报告

第二阶段主旨报告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先春教授主持。

图片

△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先春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锡喜教授作题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关系”的主旨发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陈锡喜教授指出从理论上、政治上、实践上三方面来看,“两个答案”具有精神实质的一致性,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赓续和弘扬;他认为“第二个答案”目标上更宏大、制度上更完善、要求上更全面,是对“第一个答案”的发展,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发展了毛泽东“窑洞对”中的民主思想。

图片

△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锡喜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欧阳康教授作题为“时代主题的当代演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的主旨发言。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的挑战中产生并密切关注时代发展,其引领性的问题是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他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精神的互动,探析了世界和中国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历程。他认为当前世界格局的主要趋向是:全球性的战争危险正在逼近、政治多极化背景下的人类政治文明、经济一体化、高新科技带来的问题、新冠疫情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等。他指出,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同步关注世界和中国,勇于批判并善于建构,这是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应有使命和境界。

图片

△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  欧阳康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作题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的主旨发言。他从新时代的语境、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三方面阐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和肩负的使命。他聚焦如何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理论研究、科学回答“四问”、把握两个大局等中国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他对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若干重大判断进行了解读。从宏观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梳理阐述。

图片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 郝立新

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主旨发言。他从“新飞跃”形成的条件更加宽厚、思想主题的拓展、内涵上的进一步丰富以及理论定位的新升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作了一系列的理论阐释,并鼓励大家要树立问题意识,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图片

△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  王炳林


第三阶段 · 主旨报告

第三阶段的主旨发言由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主持。

图片

△ 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林进平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志晓教授作题为“统筹把握一系列重大判断的内在联通”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两个结合”“两个创造”“两个强国”“两个现代化”“两个人类共同追求”等重大判断存在内在联通。从蕴涵意义来看,这些判断提出的时空背景、内涵要素、战略思考、主题要义存在贯通性;从逻辑理路上来看,这些判断的逻辑关系、否定视角、贯通理念存在一致性;从科学思维方法来看,这些重大判断一分为二、两两对应,它们实质上是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实体存在和观念存在的界域问题。

图片

△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  商志晓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传芳教授作题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深刻揭示”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深刻揭示。“两个结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要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是具有坚实基础的重大论断。

图片

△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传芳

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荫教授作题为“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定位”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确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坐标、明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是一个理性选择和有效之举。具体而言,需要从指导思想与具体维度两方面深入把握。在指导思想方面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大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从具体维度看,要从180多年中国近现代史、500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四大维度定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

图片

△ 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树荫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作题为“在全面现代化新征程中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发言。他从准确认识和把握在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新的动荡变革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大势;准确认识和把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准确认识和把握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原则方法;准确认识和把握在前进道路风险挑战复杂性增强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在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路径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之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动力。

图片

△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颜晓峰


第四阶段 · 主旨报告

第四阶段的主旨发言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主持。

图片

△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田鹏颖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作题为“自由主义时代的结束与思想变革”的主旨发言。他从自由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自由主义的能量及其力量来源、自由主义的反复及其危害、自由主义的批判及新的理论需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强调,自由主义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思想基础,自由主义的基本观念是西方主流的理论前提和价值原则。自由主义正是通过在理论前提和价值原则层面的基础地位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生成、发展和对外扩张上持续施以强大影响力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迹象表明发展的时和势在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东方转向,自由主义时代的结束和新的思想时代的到来。他指出,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由主义固有的问题已成为阻碍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观念障碍,其个体性和竞争性的隐蔽前提需要通过新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来消弭,破解当今世界难题,推动世界发展。

图片

△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韩喜平

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作题为“以历史主动精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的主旨报告。他指出要从历史、现实、未来三方面深刻认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理解和审视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转变的重要密码,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战略定位问题。他认为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整体效果,一是在于处理好理论实践的关系;二是定位创新和制度建构;三是要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体系。

图片

△ 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永贵

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作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经验”的主旨发言。他从党的百年理论和实践创新切入,以毛泽东创作《新民主主义论》为具体实例,启示青年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要坚守宗旨、不忘初心,要把党的建设的经验运用于自身,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深入社会历史进程,对具体的社会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图片

△ 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胡大平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方世南教授作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内的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的主旨发言。他从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出发,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确保生态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价值。他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的辩证统一性。最后,他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内确保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的四个路径选择。

图片

△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方世南


16日下午14时,大会的六个分论坛按预定议程分别召开并同步线上直播。各分论坛议程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分论坛专家进行主旨报告,第二阶段先由获奖论文代表研讨发言,再由专家代表进行学术点评。


分论坛一 · 主旨报告

 分论坛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及其当代发展研究”《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刘要停主持。

△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  刘要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研究员作题为“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何以实现当代发展?”的主旨报告。他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指出要从七个维度来更好地研读经典文本,一是要建构体现主体性的逻辑框架;二是要把经典文本分为若干基本问题各个击破;三是要吸收相关思想家的观点融合创造;四是要提炼新论题以“酒瓶装新酒”;五是要在深度耕犁文本中改变熟知;六是借鉴学界前期成果学会再思考;七是要在不怀疑处有怀疑中开辟新空间。

图片

△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陈培永

接着,获奖论文代表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惟副教授作题为“‘共产主义宗教’论的产生、成因及流变”的发言。他认为共产主义宗教”论产生于19世纪后期,共产主义成为一种公认的势力、泛宗教论、共产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历史渊源等是它产生的原因。“共产主义宗教”论最初是以反共的面目出现,但是一战后,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趋于多元化,“共产主义宗教”论的性质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化,既有以别尔嘉耶夫为代表的反共型,也有以汤因比为代表的拥共型,还有蒂利希为代表的学术型。共产主义与宗教有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宗教”论的本质是泛宗教论。

图片

△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惟

获奖论文代表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赵紫微作题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价值——基于对普殊同抽象劳动理论的研究”的发言。她指出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新阶段,普殊同认为基于传统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阐释路径而派生出的理论面临着困境。因而普殊同意在以“抽象劳动”为核心,建立一种新的、系统的、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社会理论。对普殊同批判理论的辩证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继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

图片

△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赵紫微

获奖论文代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晓彤作题为“突围与重生:意识形态祛魅与主体身份建构的历史逻辑”的发言。她认为主体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近代哲学的核心议题。马克思以主-客历史辩证法为基点,从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结构、现实根基与价值旨趣三重向度再现了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之生成、沉沦与重生的过程,这对于找寻主体与意识形态互生性关系的当代合理形态来说尤为必要。

图片

△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晓彤

获奖论文代表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惠欣愉作题为“《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公平分配追求及其价值启示”的发言。她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深刻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并严厉揭露了其错误的劳动观与分配观,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以公平表象来掩盖分配不公的真相。马克思对公平分配的执着追求为我国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图片

△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惠欣愉


分论坛二 · 主旨报告

   分论坛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伟教授主持。

图片

△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伟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朱炳元教授作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的主旨发言。他主要从交出了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新答卷;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四个方面,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图片

△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朱炳元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教授作题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的主旨发言。她将党的自我革命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主动;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持续推进;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的深入探索;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的创新发展。

图片

△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  段妍

接着,获奖论文代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郑丽丽作题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的发言。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特质与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有着积累和演进的历史过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内在逻辑。“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时代解读,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认清把握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为立足点,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落脚点,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新境界。

图片

△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郑丽丽

获奖论文代表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白冰副教授作题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三重逻辑”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奋斗精神、历史经验和未来前景的自我确认与高度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持与创新以及对人民立场始终如一的坚守与发展。因此,坚定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行,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的关键所在。

图片

△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白冰

获奖论文代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小禹作题为“标准与标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合适发展成熟的思考”的发言。他以“成熟”为基本线索,以“标准”和“标志”为切入点,梳理当前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熟问题的主要观点,分析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厘清党成熟的相关概念和标准,思考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成熟的标志。

图片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孙小禹

获奖论文代表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吕彦瑶作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在哪里”的发言。她认为从精神把握人类文明是现代哲学反思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及以前的哲学家认为世界存在唯一的真理规定着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形态。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迷雾。跨越“卡夫丁峡谷”,超越资本逻辑,坚持“人民至上”,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鲜明特点。坚持辩证法是彻底摆脱资本逻辑主导的形而上学之路、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武器。

图片

△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吕彦瑶


分论坛三· 主旨报告

 分论坛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学刊》副总编辑田明孝主持。

图片

△ 《浙江学刊》副总编辑  田明孝

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作题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百年历史经验”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但不能僵化;要发展,但要谨防自由化倾向;要推动理论创新,就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二是要准确把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主旨;三是准确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灵魂。只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不断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图片

△ 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士海

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作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个理论贡献”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政治思想、超越了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人民民主、是最具有实际效能的民主。落实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党的领导。

图片

△ 国务院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燕连福

接着,获奖论文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吉韵作题为“层叠嵌套:政协制度渐进式变迁”的发言。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从结构、观念、行为者三要素探讨政协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结构是制度变迁的核心要素,塑造特定时段内的观念类型和行为者决策,观念作用于行为者进而对制度变迁产生影响,三者的互动模式共同塑造政协制度层叠嵌套的渐进式变迁。

图片

△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吴吉韵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慧作题为“论党中央权威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辨证逻辑”的发言。她认为,在社会主义中国,党中央权威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在我国未来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道路上,必须在权威与民主的坐标轴上找准平衡点,发挥它们各自的张力作用,以政治现代化推进其他各方面的现代化。

图片

△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朱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许洪位作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独特优势与形态学超越”的发言。他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和深刻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体性特征,民主运行环节的全链条、民主表现形式的全方位、民主内涵领域的全覆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结构性特征,民主参与主体和意志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真实性、社会有效治理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管用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功能性特征,三者共同塑造了中国式民主的独特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政治的“施舍型民主”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的“虚假型民主”的形态学超越。

图片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许洪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徐纬作题为“走出‘西式迷宫’,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式民主的理性超越”的发言,他通过中西比较视野,借精英和人民、制衡和均衡、承认和共识、异化和扬弃这四对概念的分析阐释,概括了中西民主的基本特征,梳理中西民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差异,从而指出中国民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范式,彰显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内涵,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性自信

图片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徐纬


分论坛四 · 主旨报告

分论坛四“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研究”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爱祥教授主持。

图片

△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爱祥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和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吴学琴教授作题为“新时代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研究”的主旨发言。她从四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一是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表现;二是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的安全风险;三是新时代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极端重要;四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认同需把握的关键问题。

图片

△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和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吴学琴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和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吴满意教授作题为“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他从数据驱动的涵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标设计问题、数据驱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关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

图片

△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和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吴满意

接着,获奖论文代表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贾天威作题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路径探析”的发言。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在我国具有引领思想、汇聚民心、助推发展方向的极端重要性。基于高校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中,凸现的意识形态风险扩大、舆论空间氛围复杂、主流价值观受冲击、风险管控机制欠缺、意识形态工作薄弱的隐患;从思想根基、制度机制、技术深度三个层面进一步构筑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屏障,牢守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阵地。

图片

△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贾天威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郭倩倩作题为“从‘间隙’到‘共生’: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理论视角”的发言。她认为,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运行隐含着物理环境空间、精神环境空间、网络环境空间的“圈层化间隙”,导致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空间的不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运行通过构建外圈层:半闭环-共生思维、内圈层:半闭环-共生管理、中圈层:半闭环-共生视角,找到网络社交圈层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嵌入网络社交圈层场域。

图片

△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郭倩倩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明勇作题为“新媒体时代推荐算法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及其逻辑进路”的发言。他指出,新媒体时代不仅产生了海量信息,也让大众的注意力更为稀缺。算法推荐较好地解决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纷纷被互联网商业平台采用。与此同时,算法推荐的广泛运用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了严峻挑战:“去中心化”“后真相”“信息茧房与回音壁效应”“泛娱乐化与信息成瘾”。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主流媒体发展、加大对互联网商业平台监管以及加强与之合作等路径,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图片

△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明勇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阳欢作题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探析(1978——1982)”的发言。她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构成要素出发,探析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路径: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话语主体地位,驳立结合推进话语主题的守正创新,整顿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发挥话语载体的教育引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初步的话语较量中巩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话语优势。

图片

△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阳欢


分论坛五 · 主旨报告

分论坛五“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任鹏教授主持。

图片

△ 东北大学马克思学院副院长  任鹏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绍东教授作题为“中国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经济理论表达”的主旨发言。他从现代化与经济学的关系、现代化的代表性道路及其经济理论表达、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构建具有时空张力的中国经济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发。他指出中国在以先发国家经验为批判性参照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他认为中国经济学具有“时空压缩”特征,必须构建具有时空张力的中国经济学。

图片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绍东

《政治经济学季刊》执行主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李帮喜副教授作题为“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与虚拟化成因:理论、方法与经验比较”的主旨发言。他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和虚拟化,并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而我国近年来经济运行出现“脱实向虚”倾向。基于此,他从理论层面探究虚拟化问题的成因及其演化过程;从经验层面基于相关指标体系比较美国、日本和韩国,得出一系列处理“实体—虚拟”关系主要矛盾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解决转型中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和挑战提供不同侧面的借鉴和参考。

图片

△ 《政治经济学季刊》执行主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李帮喜

接着,获奖论文代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孙盛霖作题为“数字技术如何促进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田野调查研究”的发言。他指出,通过运用田野调查、扎根理论方法,建构了一个阐释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关系的理论框架,力图运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逻辑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破解“淘宝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秘密。

图片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孙盛霖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广俊作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基于西方福利制度比较研究”的发言。他以西方福利制度比较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西方福利制度在私有制、分配社会化、政治运行、政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梳理我国共同富裕政策在战略地位、内涵特征、发展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在新时代要着力实现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渐进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图片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广俊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蒋达辉作题为“道德驱动回应:非正式问责过程中的村干部——基于鄂东F村的田野调查”的发言。他认为,“村干部角色”是中国村治研究的重要视角。基于田野调查发现,在鄂东某村扶贫公益岗位分配事件中,村民与乡村干部的互动呈现为一种独特的“道德驱动回应”过程,且体现出一种新的村干部角色类型,即“怀德人”。这些发现启发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图片

△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蒋达辉

《改革与战略》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王政武作题为“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逻辑内涵、现实困境与政策框架”的发言。他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乡村振兴为什么能和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在剖析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现实困境和难点的基础上,从城乡融合发展,构建高能级多融合产业体系、多元化区域帮扶合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共进机制、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体系等方面提出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对策建议。

图片

△ 《改革与战略》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  王政武


分论坛六 · 主旨报告

分论坛六“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智教授主持。

图片

△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陈智

复旦大学哲学院王凤才教授作题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聚焦”的主旨发言。他认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向包括文献学路向、意识形态路向、政治经济学路向、政治伦理学路向四个方面。他指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域具体包括立足于MEGA2 的文献学、文本学研究,以及正统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复数的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研究、21世纪社会主义与新共产主义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研究等五个方面。他强调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正确态度,即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也要反对三种错误倾向,即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的虚无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主义化。

图片

△ 复旦大学哲学院  王凤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雨辰教授作题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三个面向及其当代价值”的主旨发言。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是在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并由此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三个面向。他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起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追问与探索。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效应与理论价值在于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为晚期马克思主义以及英国文化研究思潮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使整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两次转向”的特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推进了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和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其实践效应与现实价值。

图片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  王雨辰

接着,获奖论文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旺舟副教授作题为“权力逻辑与帝国霸权的超越——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新帝国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的发言。他简要地介绍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与新帝国主义的关系、阐述了新帝国主义的理论来源及本质特征、分析了新帝国主义的逻辑及其霸权、介绍了新帝国主义的矛盾。

图片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冯旺舟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晶文作题为“马克思《资本论》在意大利的传播历程研究”的发言。她认为《资本论》在意大利的传播过程独具特点,在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过程中,意大利出现了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与观点。本文将《资本论》在意大利的传播分为四个时期,通过对四个时期学者观点的阐述与分类,梳理《资本论》在意大利不同阶段的传播特点,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的发展和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提供借鉴。

图片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晶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亚杉作题为“加拿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困境与发展——论加拿大共产党和革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发言。她以加拿大共产党的百年探索与加拿大革命共产党的理论主张为背景,通过对比两党在实现社会主义及处理民族问题具体方式上的差异,回顾加拿大漫长而复杂的社会主义运动道路:虽困境重重,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正是破除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迷雾的阳光。

图片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亚杉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卢意作题为“加速度视域下的新异化形态——基于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发言。他指出哈特穆特·罗萨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在经历一种“新异化”,他试图从时间维度的加速语境中展开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加速批判,以社会加速逻辑重构异化理论,做出了异化的当代解释。罗萨提出“异化”和“共鸣”两种不同的状态,认为建构共鸣关系是解决异化问题的途径,但其未看到社会加速问题的根本所在是隐藏在背后的资本逻辑,导致其结论陷入抽象化的困境。

图片

△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卢意


第三届大会· 翘首以盼

第二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在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主办、协办单位及“青马先声”等的筹办下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全国高校、党政军企等科研院所的35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200余位青年学者受邀参会,围绕大会主题作主旨报告,共探学术前沿、共议学科发展。1个主会场、6场分论坛同时进行,线上直播累计55.8万人观看,实时在线超4.3万人次在线观看。大会有力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加强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老中青年学者之间的理论交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发展成长,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带来了一场理论水平高、政治站位高、专家阵容强大、学术含量高、衔接紧凑的饕餮学术盛宴,赢得了受邀专家学者和线上听众的广泛好评。田鹏颖教授认为“第一届、第二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名家荟萃、少长咸集、精英辈出、青年主打,展现了我们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宗旨,充分体现了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理论研究高端、学术思想高端、务实学风高端的特点”。他表示,作为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的承办方,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同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共同努力,把会议越办越好。

大会合影 精彩纷呈

主会场合影:

分会场合影:








文稿 | 王富军 刘彬彬

编辑 | 王富军

审核 |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秘书处


以上转自公众号:青马先声


网页发布时间: 2022-04-20